晴空轉陰,烏雲密佈的天色灰暗,雨點驟然落下。打開鮮艷如畫的淀江傘,一點奪目的紅點綴煙雨迷朦的空間,雨點聚集成絲,蜿蜒地自張開綻放的傘面落下,打在地上開出朵朵繾綣連綿的花,剎那間連接以前以後漫長斑駁的歲月。傘內彷彿一個緩慢悠長的電影結尾鏡頭,時間定格放大流轉,昔日的江戶光景重現眼前。收起傘進入和室,淀江傘傳承會的會長山本繪美子說:「淀江傘雖是江戶時代的產物,可手藝精細,現在使用亦毫不遜色,當中更代表了一種傳統的日本精神。」
顧名思義,淀江傘是一種產自鳥取淀江町的手工技藝,江戶時代倉吉屋周藏由倉吉市遠赴淀江,開了首間傘店,正式標誌淀江傘的誕生。淀江傘當時風頭一時無兩,高峰時有超過71間同類型的店舖,繼而輸出東北,一年能賣出超過50萬把,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。淀江傘的原料是竹,而淀江町坐擁優良的自然環境,供給了富營養的水質及土壤,因而生長出茂盛挺拔的竹林,蔓延四周鬱鬱蔥蔥,源源不絕地提供絕佳的材料。同時,淀江一帶雨雪繁多,打風是稀鬆平常之事,而和傘樸素堅固,能有力地抵禦惡劣天氣,繼而成為當地居民人手一把的必備之物。
淀江傘的製作過程全由人手一針一線完成,故每一把傘的細節均有微小差異,這種差異形成淀江傘的獨特性。來到傘的製作過程,傘的各部分分別由不同工匠完成,灌注了不同人的心血。傘骨支撐雨傘的開關,是其根本所在。始於傘骨,工匠會用柴刀把竹均等地分割成條,並將依附其中分叉扎手的木碎削去,使之平滑順手。這把刀由昭和時代沿用至今,所處理過的竹條不計其數,刀身彷彿在不知不覺間塑造成竹條的形狀,輕輕一滑隨即變成優美流暢的線條。然而,竹條本身的纖維較脆弱,故切割時要額外小心,否則便會破壞其結構,影響傘骨的堅固。
接著在已削好的傘骨上開洞,每條竹條都要打上3個洞,讓線穿過其中,並把竹的前端削至合適的尺寸,以鑲入連接骨架的轆轤裡。完成50條主骨親骨,及支持主骨的小骨副骨後,排列成切割前的模樣,一如當初。把傘柄嵌入轆轤前,要再三重複塗上漆油,使之帶有自然動人的光澤,美侖美奐。上好色後,傘柄裝上轆轤,並捲上籐條,拼湊成不同花紋。與主骨一樣,副骨完成後亦要接駁至活動轆轤中。
骨幹的處理至此大致完成,轉眼來到傘面的部分。套上分隔器,令主骨的距離得以平均地散佈,在成形的傘面貼上來自青谷町的因洲和紙,並根據傘面剪成相對的扇形。傘隙與隙之間的摺痕或許會有些雜亂無章,為了使之更自然,工匠會以啪啪貼夾順理,使用過程中會發出啪啪的聲響,因而得名。然而,紙傘的防水力有限,要進一步增加和紙的韌性,傘面會前後兩次塗上油,塗油後淀江傘的打造基本上已完成,放置陽光下靜待風乾為止。
沙灘上朵朵綻放的傘花,陽光曬下的光線與沙面上折射的流光,相互輝映閃爍,緩緩地晾乾雨傘。偶爾海風吹過,傘花隨之飄動。
待雨傘乾透後,最後則會在傘頂加上裝飾,即所謂的包頂,一把擁有逾4世紀歷史的淀江傘便大功告成。淀江傘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,就是白色的傘身隨歲月沉澱,和紙逐漸褪色泛黃,漫成麥芽糖的色彩,彷彿菲林相機下別具復古感的舊照片。
工房裡各工匠正專心致志地進行手上的工作 — 竹條切割之聲、削走木碎磨平之聲、打洞之際接二連三傳來「啪」的一聲、畫筆來回塗抹的「涮涮」聲、紙張相互擦過的聲音、啪啪貼夾所產生的「啪啪」聲⋯⋯匯聚交織而成純粹樸素的樂曲,劃過漫長的時間恆河,至今仍迴還往復,不絕於耳。
山本小姐一邊在傘中繡上五彩斑斕的色線,一邊微笑道:「很多人以為淀江傘只能在穿上和服時使用,事實上它能搭配任何日常服飾,平添古典韻味。我希望有更加多的人知道這一點,並一直把這門別具意義的手藝傳承下去。」